中文实名:365bet平台注册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分析 >> 正文
回眸09,我市农业农村经济亮点纷呈
 作者:夏旭华  来源:鹰潭市统计局 日期: 2010年05月08日    【收藏】【打印】【关闭
    2009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三农”的系列政策措施,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巩固和发展了农业农村好形势,为全市“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提供了较为坚实的基础。粮食产量连续6年增产,再创历史新高。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5500元。全市农业与农村经济亮点纷呈,发展态势喜人。
  一、农业经济效益持续增长
随着我市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农业产业化的大力推进,优势特色农产品的发展壮大,农产品高产创建的实施,以及城乡消费市场对农产品需求趋旺的直接影响,2009年我市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49.46亿元,可比增长7.7%,增加值30.68亿元,可比增长8.0%;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1.96%。粮食和生猪两产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58.0%,已成为影响和拉动农业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
    二、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新高
2009年我市积极贯彻落实扶持发展粮食生产各项政策,粮食播种面积继续扩大,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72万亩,增长5.4%;全市粮食总产再创历史新高,全年粮食产量达64万吨,增长5.8%。粮食产量实现连续6年增产、再创历史新高。
    三、林业生产迈出新步伐
  2009年全市林业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目标,重点实施了城镇及周边绿化、通道绿化、村庄绿化、农田及“四荒”绿化、山区造林等工程。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0.75万亩,四旁(零星)植树284.85万株,森林覆盖率达55.2%。全年实现林业产业(第一产业)总产值88174万元;林业旅游收入9859万元,直接带动其他产业产值45096万元。
  四、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
  在国家一系列促进扶持畜牧业生产政策影响下,全市畜牧业生产呈现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一是生猪生产快速发展,存出栏增加。2009年,全市肉类总产量达到12.1万吨,增长28.3%。其中,猪肉产量10.2万吨,增长35.7%。生猪出栏133.4万头,比上年增长35.3%,生猪存栏78.6万头,比上年同期增长34.5%。二是家禽生产加快发展。全市家禽存栏527.3万只,增长21.7%;出栏985.6万只,增长2.9%,禽蛋产量1.8万吨,增长3.0%。
    五、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
    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依托主导产业和资源优势以强化项目建设为抓手,不断加大对龙头企业扶强扶壮力度,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实现全面提升。2009年,全市省、市级龙头企业72家,实现销售收入27亿元,增长15%,实现利润3.5亿元,增长13%。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30个;合作组织成员5.5万人。
    六、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
    2009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5510元,比上年增加410元,增长8.0%。其中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2710.23元,增长8.1%;农民种植业纯收入人均1468.09元,增长2.87%。工资性收入依然是我市农民增收的主渠道,虽然受金融危机影响外省务工有减少现象,但省内就近务工增加,因此农民工资性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家庭经营收入是农民收入的基本来源,得益于农业增产丰收,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农民家庭经营人均纯收入2546.39元,增加176.26元,增长7.44%。国家和地方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得到较快增长,全年财产性纯收入人均56元,增加4.69元,增长9.15%。
    七、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2009年,我市把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新一轮村庄整治建设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加大农业农村建设投资力度,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全市222个农村建设点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实施改路、改水、改厕、建沼气等,各项建设均如期完成。基本实现了“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用洁净能源”的工作目标。
    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财政支农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市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为农村物质文化生活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2009年,我市所有行政村全部实现了通电、通电话和通汽车。全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1.12万亩,达77.1万亩,增长16.8%。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2座。
    九、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
2009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70.69万千瓦,增长13.2%。全市拥有农用运输车1778辆;拖拉机1万台,配套农具4295台;联合收割机1604台。农机装备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促进了全市农机作业水平的稳步提升。全市机耕面积为102300公顷,比上年增长85.3%;机收面积为66520公顷,增长74.2%。农村用电量7980万千瓦小时,增长1%;农用化肥施用量98543吨,增长0.7%;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1346吨,增长2.3%。  
  十、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在国家扩大内需和“家电下乡”等惠农政策的推动下,我市农村居民家庭生活消费支出保持快速增长,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9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3760.19元,比上年增加244.39元,增长6.95%。平均每百户拥有:彩电94台,同比增长2.41%;电冰箱32台,同比增长41.46%;摩托车51辆,同比增长5.81%;移动电话117部,同比增长23.53%。
  问题与思考:
   (一)农业内部结构有待优化,产业化程度偏低。农业种植结构单一,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较小,优质产品的比重依然很低,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农民非农收入比重有待进一步提高。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不强,缺乏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拳头产品。农产品规模化种植、产业化发展的步伐急需加快。
   (二)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就业竞争力不强。目前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多从事体能型工作,技术含量低,收益不高,就业竞争力差,容易失业。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的主要表现:一是文化程度偏低,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的在农村劳动力中占较大比重。二是缺少专业技术,外出务工人员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较少,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脱节,较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三)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农资价格上涨较快,农产品生产成本大幅增加,流通中间环节多,出现了提价不增效;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农产品出口困难、价格波动大,农产品增产不增收;金融危机还未见底,对农民工外出务工带来的困难还未彻底解除,劳务收入受到影响。
  (四)资金不足制约了农村发展。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等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国家投入有限。农民贷款门坎较高,小额贷款的支农力度不够,金融信贷部门存贷款比例失调,农民筹资不足,供需失衡。
  (五)龙头企业的拉动力不强。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不多,企业竞争力弱,规模小,档次低,初级加工多,精深加工少,大量农产品停留在粗加工,作原材料销售,加工出的农产品在本地市场占有率低,经济效益不高。
对策与建议:
  (一)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一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二是逐步扩大土地流转规模,大力培植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动农业标准化种植。三是发展畜牧业规模经营,抓好产品深加工和配套服务,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四是积极引导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下大力气搞好基地建设,扩大无公害、标准化种植面积,在产品深加工上做文章,不断开发市场潜力大、出口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产品。
    (二)加强农村基础实施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充分运用好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重点抓好农村交通、教育、卫生等改善农村社会发展环境的投入。同时要加大农业方面的投入:一是加强水利建设,突出抓好防汛抗旱各项措施到位。二是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三是加强扶贫开发,着力提高贫困户、低收入户农民的收入水平。狠抓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度重视人畜饮水安全,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
  (三)进一步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以建设现代农业为契机,以提高农民组织化、市场化程度为目标,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以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推进全市农产品交易市场,逐步建立全市农产品电子网络化交易系统,拓宽市场,促进外销,完善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服务体系,逐步实现我市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网络化经营的目标。当前,应大力发展以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大户和企业为主体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以“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为主要模式,拉长产业链条,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或农户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产品保值增值,确保农民增产增收。
  (四)加大农民培训力度,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大力提高农民素质,培育造就一代新型农民:一是进一步完善农民就业技能培训与创业辅导培训政策,通过宣传示范带动,推进农民就业创业。二是整合各类培训机构的力量,重视教师队伍和培训机构建设,着力提高农村劳动力创业就业培训质量。三是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市场需求和农民需要为导向,帮助农民掌握科学种养技术、就业创业技能,增强创业意识和持续增收能力。四是广泛搜集劳动力供需信息,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
    (五)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小城镇是我市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平台,也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主要载体。因此,应大力加强小城镇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提高城镇的规划水平和发展质量,促进特色产业、优势项目向县城和重点镇聚集,推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增强小城镇的辐射和带动能力,吸纳农村人口加快向小城镇集中。同时,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村服务业,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促进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鹰潭市统计局    联系我们 
赣ICP备05000418号 赣公网安备 36060202000016  电话:0701-6432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