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实名:365bet平台注册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分析 >> 正文
厚积薄发 进位赶超
 作者:彭志强  来源:鹰潭市统计局 日期: 2010年04月28日    【收藏】【打印】【关闭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打造独具鹰潭特色经济“小巨人”的起步阶段, 是全面推进“四大一新”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十一五”以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共克时艰,努力拼搏,扎实工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实力变强、收入变高、环境变优、社会和谐的局面。展望“十二五”,我市将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四大一新”发展战略成效凸显,工业化、城镇化、县域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消费升级加快发展,社会稳定和谐,经济快速发展的长期趋势不会改变。
    一、“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经济发展质量提高
经济发展成效更好。“十一五”以来,我市经济保持12.0%以上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加强。初步测算,我市2009年生产总值为256.52亿元,增长12.3%,比2005年增长65.4%,年均增长13.4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5年的 14.2:49.4 :36.4转为2009年的12.0 :59.2 :28.8,“二三一”结构进一步巩固。人均GDP达到23081元,比2005年增长60.5%,年均增长12.6%,在2005年首次突破1万元后于2008年再次突破2万元大关,实现 3年翻番。财政收入不断提高。2009年,财政总收入达到37.08亿元,增长2.9%,比2005年增长156.8%,年均增长26.6%,比“十五”时期提高3.5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8.11亿元,增长10.9%,比2005年增长169.9%,年均增长28.2%,比“十五”时期提高10.7个百分点。
    经济发展水平更高。四年来,我市经济在总量提升的同时,发展水平也进一步提高。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11.7%提高到2009年的14.5%,提高了2.8个百分点;万元银行贷款GDP产出率达到164.6%,比2005年提高了52.5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发展加快,总体规模不断壮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2009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79家,比2005年增加了85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28.82亿元,比2005年增长105.8%,年均增长19.8%,比“十五”时期提高0.7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到50.2%,比2005年提高了5.0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53.38%,比2005年提高了39.9个百分点。税收收入稳定增长。2009年,我市税收收入突破30亿元,达到33.51亿元,比2005年增收20.14亿元,比2005年增长150.6%。外贸经济发展迅速,对经济增长拉动力增强。2009年,我市外贸出口达到19030万美元,比2005年增长4.9倍,年均增长55.6%,占GDP比重达到5.1%,比2005年提高了3.0个百分点。
    经济发展后劲更足。截止2009年年末,我市共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81.3亿元,比“十五”时期累计增长1.9倍,年均增长32.5%。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共累计完成424.44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1倍,年均增长30.0%。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产业结构来看,第一产业累计完成投资6.0亿元,比“十五”时期增加3.86 亿元,增长180.4%,年均增长80.8%,比“十五”时期提高了18.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累计完成投资299.38亿元,年均增长33.5%,比“十五”时期增加219.83亿元,增长2.76倍;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19.06亿元,年均增长24.3%,比“十五”时期增加62.73亿元,增长111.3%。招商引资力度明显加大,利用外资显著提高。2009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1079万美元,比2005年增长97.8%,累计利用外资达37779万美元,是“十五”时期2.6倍,年均增长18.6%。
   (二)农业“地基”更加牢固,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四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全力实施“双十双百双千”现代农业工程,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民收入持续增加。2009年,农业总产值达到49.46亿元,比2005年增长33.2%,年均增长7.4%。在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刺激下,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农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释放。2009年,粮食总产量达到63.93万吨,比2005年增长15.0%,年均增长3.6%,比“十五”时期提高了0.7个百分点;生猪出栏133.38万头,比2005年增长54.6%;猪肉产量达到10.17万吨,比2005年增长54.6%,年均增长11.5%,比“十五”时期提高了9.1个百分点;瓜果类产量达到4.11万吨,比2005年增长18.4%。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到2009年末,全市共有省、市级龙头企业72家,实现销售收入27.0亿元,增长15.0%,实现利润3.5亿元,增长13.0%,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达到12.53亿元,相当于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5.3%;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30个,合作组织成员5.5万人。
   (三)城镇建设步调加快,承载能力明显增强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推进“一体两翼、一江两岸、四区合一”的“大框架城市” 建设目标,城镇化建设力度不断加大。2009年,全市完成城镇基础设施投资(50万元以上)28.80亿元,比上年增长163.0%。按照“一体两翼”发展构想,信江新区、鹰雄大道沿线和龙岗工业新城整体开发已全面启动。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05年的20.6平方公里扩展到目前的23.68平方公里,净增3.08平方公里。全市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41.8%提高到2009年的50.48%。道路建设步划加快,配套工程及时跟进。中心城区至贵溪市、余江县、龙虎山的三条县际快速道路通车,景鹰高速公路鹰潭连接线、沿江大道景观工程等一批重大绿化亮化美化项目完工。2009年,城镇人均绿地面积达到69.80平方米。旧城区改造工程快速推进。府前路延伸工程、白露河桥、环城路改造、南站路改造等项目顺利推进。“三房建设”完成目标比例100%,全面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商品房施工面积由2005年的71.44万平方米增长到2009年的99.02万平方米,竣工面积32.03万平方米,比2005年增长76.1%,年均增长15.2%。新建了“滨江明珠”、“清波雅苑”等一批高品位的住宅小区,城市形象得到极大改善,承载能力显著增强。
   (四)生态建设稳步推进,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十一五”以来,我市坚持以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为发展前提,经济可持续发展更具潜能。2009年,我市共完成“一大四小”造林绿化面积13.2万亩,杨树造林成活率排名全省第一,造林绿化合格率达到100%。环保实施建设全力推进。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已具备日处理250吨生活垃圾能力;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已建成试运;贵溪生活污水处理厂、余江生活污水处理厂全面建成;铜拆解区污水处理厂正在抓紧建设。2009年,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5%。节能减排工作全面展开,城乡居民生活环境进一步优化。贵溪电厂“上大压小”项目正在抓紧进行前期工作。2009年,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由2005年的1.47吨标煤下降到2009年的1.24吨标煤,年均下降4.16%,二氧化硫排放削减率达到21%,化学需氧量削减率达到12%,主要河流断面优质水率100%,空气质量保持Ⅱ级以上。我市探索出的以自然村为单元的农村“2+5”垃圾治理和以农村小集镇为单元的“三三六”垃圾处理方式,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评价。
   (五)民生改善成效显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我市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改革成果全民共享,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2009年,我市全面完成79项民生工程目标任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保障水平稳步提高。2009年,全市困难改制企业退休人员全部纳入城镇医疗保险,市直已改制国有企业原在职职工全部纳入统筹医疗保险。全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7.47万人,基本实现全覆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参保人数10.2万人,参保率达92%。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75.75万人,参合率达97.9%。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3.2万人,全市共发放养老金2.8亿元,城镇企业离退休人员人均月基本养老金水平达983元。发放低保金7603万元,城乡低保人均月补差水平分别达160.8元和65.3元。
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4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10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59.9%,51.4%,年均增长分别为12.5%和10.9%,比“十五”时期分别提高了1.9个百分点和2.0个百分点。2009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47.0亿元,比2005年增长78.3%,人均储蓄存款13227元,比2005年增长73.0%。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8.2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52.87平方米,分别比2005年增加1.83平方米和6.15平方米。
   (六)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2009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8亿元,是2005年的6倍,占GDP比重7.0%,比2005年提高了4.6个百分点。我市连续四届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商务部、科技部授予鹰潭“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称号。争取国家科技项目12项,有22项产品被列为省级重点新产品,32项产品被批准为江西省首批自主创新产品。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9年,普通高校在校生4292人,比2005年增长41.6%,普通中学在校生人数6.24万人,小学10.4万人,比2005年增长17.3%。初中适龄人口及适龄儿童入学率均达到100%。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全市共安排义务教育公用经费4690万元,免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学生达14.4万余人,筹集资金3552万元资(补)助各类贫困家庭学生。新建、改造中小学校28所。
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协调发展。2009年末,随着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进一步推进,全市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了98.1%。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全面启动。大力推广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一卡通,免费为18.7万人次提供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光明·微笑·关心”工程取得实效,免费为2968例白内障患者、140例唇腭裂患者、69例5周岁以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实施了手术治疗。甲型H1N1流感防控形势稳定。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群众健身意识普遍增强。第十三届省运会筹备工作有序推进,全部赛事场馆竣工在即。
    二、“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一)国际经济形势的新变化,促使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源的挖掘更加迫切
全球金融危机迫使国际经济面临深度调整以及产业结构的快速重组。全球贸易、储蓄与消费正处于再平衡和调整过程,国际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抬头和升级,加大了经济复苏的阻力,导致全球经济短期内难再现高增长。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带动下,具有资源、市场、人力资本等优势的新兴市场将在构筑新的世界经济政治秩序中更具话语权,也会进一步推动世界经济政治向多极化发展。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本质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更是科技创新的弱化。要实现经济的新一轮增长,寻求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源就显得更为迫切,各国会重新将重点转移到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培育上。这些新兴产业将会成为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的突破口以及世界各国新一轮竞争的焦点。
   (二)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成为主题
    “十一五”以来,我国克服了国内外一系列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初步统计,人均GDP由2005年的1000多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3000多美元,GDP年均增长11%左右,财政收入达到68477亿元,比2005年增长116.4%。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05年增长63.7%,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3255元增长到2009年的5153元。新型城镇化建设进一步推进,城市集聚发展,区域经济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保障范围进一步扩大。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和谐。展望“十二五”,我国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金融危机的爆发,国际经济增长模式的深度调整,将进一步促使我国出口导向的转变,加速调整外需与内需的平衡,内需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之一。依靠资源投入和出口需求驱动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将会作古,“以科技促发展”将成为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主题。新型城镇化建设将进一步加快,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我国加快农村人口转移,扩大内需的政策需要。城市集聚发展,区域一体化经济带动作用将更加明显。传统产业结构将进一步升级,交通通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将会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以人为本,改革成果全民共享一直是我国政府坚持的原则,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以及民生的改善将会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但也要看到,在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国际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城乡居民贫富差距的扩大,产能过剩,为应对全球气候的恶化所承诺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给今后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环境约束力,以及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更加突出等等都将是我国必须面临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市进位赶超的黄金时期
    从经济周期来看,我市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可能性很大。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陷入低谷,我国果断采取了一系列“保增长、保民生、扩内需”的宏观经济刺激措施,率先从经济谷底中走出来,回升势头日趋明显,2009年,我国GDP实现增长8.7%。虽然经济复苏的基础还不够牢固,但适度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的延续,以及当前国际经济形势迫使传统产业升级加快,产业结构和内外需平衡也会更趋合理,可以预见,“十二五”我国经济增长的趋势将不会变。我省由于地域及产业结构等原因,相比沿海地区,受金融危机影响相对较小,时间也滞后,主要经济指标从2008年三季度开始出现滑坡,并于2009年一季度探底,随着省委、省政府扩内需、保增长的一系列决策效果逐步显现,经济从2009年二季度开始呈现出稳步回升的态势。我省通过多年增加投入,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经济快速发展已积累了较大的潜能,也可以预见,“十二五”我省经济增长的趋势不会变。从我市经济形势来看,虽然受铜产业受挫的影响,经济从2008年三季度开始逐渐进入低谷,直至2009年一季度探底,很大一部分工业企业特别是铜企业处于停工、半停工状态,主要经济指标也出现近几年来的低增长,几个指标甚至出现负增长,但随着市委、市政府扩内需、保增长一揽子计划的实施,经济从2009年二季度开始呈现稳步回升的态势,工业、投资、消费等主要经济指标都逆势上扬,全市经济回升基础逐步稳固,发展势头向好的特征进一步明朗,2009年我市GDP增长达到12.3%。从经济发展的基础来看,我市GDP已经连续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21.0%以上,财政收入连续6年增长23.0%以上,保持经济长期平稳增长的物质基础更加坚实。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十二五”与全国、全省同步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可能性很大。
    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来看,我市到了进位赶超的黄金时期。2009年,我市人均GDP已经突破3000美元,城镇化率达到50.48%,工业化率达到55.69%,三次产业结构为12.0:59.2:28.8,第一产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为17.2%,根据国际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衡量,我市经济发展阶段正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过渡。“十二五”是我市人均GDP由3000美元向5000美元跨越、工业化率和城市化率由50%向70%加速时期。这一时期有着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和发展趋势。
    1、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将带来一系列趋势性变化,促使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加速成长阶段。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动力由“投资主导—工业推动”的组合向“消费主导-服务业推动”的组合转化;经济发展动力由以主要依靠投资驱动逐步转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收入分配格局将呈现中产阶层迅速扩大,成为消费需求持续扩大的主要来源和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并推动社会结构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促进社会稳定。
    2、我市厚积薄发、进位赶超的条件日趋成熟。我市已驶入经济发展快车道。GDP连续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21.0%以上,财政收入连续6年增长23.0%以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的物质基础更为坚实。“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期,也是投资建设集中回报、比较优势发挥、进位赶超的新阶段。
产业基础不断夯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产业化和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四大一新”发展战略成效逐显,铜冶炼及铜材精、深加工、网络智能水表制造、微型元件制造、节能灯饰、工艺美术等优势产业集群已基本形成。2009年,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已经超过800亿,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均超15亿元,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行业均超过5亿元。现代物流业、生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投资建设项目集中回报。近五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保持21%以上的高速增长,一大批基础设施和工业在建项目已投产或将投产并产生效益,拉动经济快速增长。
    发展的动力支撑增强。首先,加快发展,进位赶超内在要求强烈2009年,我市GDP仅占全省的3.38%,财政收入仅占全省的3.99 %,总量均在全省末尾。在全省四个小地市中,GDP与总量最大的地市和倒数第二位的地市分别相差227.65亿元、107.51亿元,与2005年的104.57、53.79亿元相比,差距拉大了123.08和53.72亿元;财政收入与总量最大的地市相差19.5亿元,与2005年的9.35亿元相比,差距拉大了10.15亿元。缩小差距,进位赶超的内在要求强烈。其次,发展的空间大,内在动力强劲。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趋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采取强有力措施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推动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以拉动经济增长是长期趋势,将为我市提供广阔的内需市场。随着消费重心不断向“住”、“行”和文化教育娱乐等方面转移,汽车、住宅等大额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及旅游等现代消费将呈现持续增长走势,将引领我市铜冶炼及铜材精、深加工、微型元件制造、工艺美术、生态旅游等主导产业继续扩张和提升。再次,发展的平台更扎实、更大。我市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评定的“中国铜产业基地”、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物流基地和口岸建设规划》中全省构建国内区域性物流中心三个重点城市之一、全国100个邮政物流节点城市、全国三大微型元件生产基地之一、交通部二级重要交通节点城市,拥有世界地质公园——龙虎山,最近又被纳入海西经济区的核心区,以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更利于高起点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的平台更实、更大。此外,体制环境不断完善,发展活力趋强,有利于激发我市经济发展活力。
鹰潭市统计局    联系我们 
赣ICP备05000418号 赣公网安备 36060202000016  电话:0701-6432296